??2015年夏天我開始內容創業、專注于研究商業文明的時候,有一個堅定同時也有些朦朧的想法,就是未來十年,當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當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最多,我們如何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
??任何商業理論和管理模式都是實踐的結果,今天商學院所傳遞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歐美日等成熟國家基于它們當初實踐的提煉,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反映。今天,盡管中國公司在研發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并不讓人滿意,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們的實踐是在一個有十多億人口、高差異、高變化、高競爭、信息快速流動、同時非常國際化的市場上展開的。如果我們相信企業是環境的產物,那么也應該相信,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大市場上沖殺出來的強者,一定有某些過人之處,一定有自己的創新,而且放之全世界同行中也是突出的,甚至是領先的。
??萬達是世界最大的不動產企業和電影院線,萬達廣場2017年全年的總客流接近32億人次。過去我寫過文章批評萬達的狂飆式突進,但從未到萬達調研過,也沒有采訪過萬達的哪一位高管。上周我在北京出差,住在萬達酒店,在房間里看到一本《萬達哲學》,翻了一陣,突然很想了解一下萬達廣場的模式到底是什么。我很熟悉萬科,萬科是住宅行業的標桿,萬達是商業地產的代表,它究竟有什么內涵呢?
??萬達商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賴建燕從專業角度回答了我的問題。他的講述使我受益匪淺,特整理出來。文章最后一部分是我的體會。
??萬達怎么看商業地產?
??說到商業地產,董事長(注:指王健林)說過,商業地產既不是商業,也不是地產,也不是簡單的商業加地產,而是金融產品,是以零售物業的租金收入為目的的長期投資。如果開發后就賣,那就不是以租金為目的,不是商業地產。商業地產追求的是穩定持續的現金流。
??萬達1988年在大連成立,一開始搞舊城改造,做住宅。后來董事長覺得企業規模大了,員工越來越多,將來的保障是個問題。萬達當時有個創業元老患了重病,打一種針一支就要2000多元,總共花了100多萬醫藥費。他就想如果生病的人多了怎么辦?住宅是一個項目完了就結束了,而從為大家做保障的角度,必須做有穩定收益的事。2000年初萬達開會,最后定下來做收租型的物業,做大型商業物業,招世界500強和一流國內企業來租,這樣就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目標很好,實際過程則受盡磨難。
??比如,剛開始還是房地產開發思維,從銀行貸款,貸兩年期的資金就做購物中心,結果遇到宏觀調控,短融長投的弊端就顯現出來,資金鏈很緊張。這才明白,做商業地產,最重要的條件是擁有可以長期使用的低成本資金,因為回報周期太長。
??又比如,2002年萬達在沈陽太原街做了一個項目,當時萬達對規劃設計還不太懂,找了兩個專家設計了一條步行街。運營后業戶紛紛賠錢,就起訴萬達,200多起官司纏身。折騰了三四年,開了很多次會,決定炸掉!推倒重來!賣這個項目收了6.1億,補償給業戶是10億。這讓萬達認識到,商業地產不是一錘子買賣,講究的是長期的商業運營,要考慮好運營再設計、再建設。“先租再建、招商在前、建設在后”的原則是血的教訓換來的。
??2000年,萬達做了第一批的單店購物中心,2002年做了多業態的組合店,2004年成立了規劃院,先進行商業設計,設計完招商,和商家談判,這叫“訂單商業”。按照招商、設計、建設這樣的順序,就避免了浪費、無效和談判的風險。2005年萬達提出城市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的業態,從大方向看,不是向零售走,是向“無袋消費”走,也就是向體驗走,比如院線、兒童早教、“寶貝王”。目前萬達廣場的體驗性消費比重已經占到60%以上。就是這樣一個基本的情況。
??從城市綜合體到輕資產模式
??萬達商業地產有很多創新,最大的創新是整體模式的創新。目前就是從城市綜合體向輕資產模式轉型。
??城市綜合體是什么呢?就是做商業,在商業邊上做酒店、寫字樓、商業街、小區,包括和小區配套的中小學、幼兒園等等。這也是被逼出來的。
??首先是金融方面的原因。萬達商業一直沒有上市(注:萬達商業201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2016年9月20日退市),錢從哪里來?就是問題。如果在國外,可以通過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融資,但中國一直沒有出來。想來想去憋出了一個招兒,就是通過把銷售類物業賣掉,來支撐自持的物業,解決現金流問題。
??萬達廣場幾乎沒有在城市中心拿地的,都是在城市邊緣拿地。因為沒錢到中心拿地。比如寧波鄞州萬達廣場,拿地時是一片稻田,里邊都是水蛇。然后我們建酒店,把客人吸引來;建寫字樓,把商務客吸引來;建商場,把商家帶進來;建商業街,把小商戶帶進來。單看購物中心,萬達原來平均是10萬平方米一個,但這樣達不到城市商圈的要求,所以再加5到10萬平方米商鋪,形成15萬到20萬平方米的商業,這就達到城市級別了,不是區域級別的,更不是社區級別的。這就很厲害,能帶動商務。商家、商戶、公司進駐完了,旁邊有住宅,這些客流回過頭又能幫助解決商業的消費。萬達把這一帶做起來后,各大房地產開發商爭著在旁邊拿地。
??萬達有句廣告語,“萬達廣場就是城市中心”。什么意思呢?不是一開始是中心,是通過綜合體的整個開發運營,拉動當地發展,逐步成為副中心、新中心。萬達商業的總裁說他出差,下飛機從來沒往城里走過,都是往邊上走,因為城里的地拿不起。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找到了一個新模式,和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接,雖然現在是荒地,但只要符合未來方向,加上我們的努力,就能把它做成中心。
??目前萬達商業的輕資產,一種叫投資類,一種叫合作類。投資類就是別人出錢,萬達幫別人找地、設計、建設、招商、竣工運營后移交給別人;合作類就是萬達既不出錢,也不出地,覺得項目合適,跟別人簽合同,幫別人建設,建成后租金分成。
??按照萬達商業地產的模式,再往下發展,就是萬達城。它的主要物業類型由萬達廣場變成“萬達mall+主題娛樂公園”,酒店由單個的城市商務酒店變成度假酒店,變成酒店群,每個萬達城起碼有4個以上酒店;原來做室外商業街,現在變成能旅游、休閑的室外酒吧街,酒吧街是萬達城的標配;配套也由單一的幼兒園和小學變得更豐富,有的萬達城還有醫院,甚至消防站,學校也升級成國際學校。這相當于從城市綜合體演變成一個小城鎮。
??那么誰來萬達城呢?為了保證人流,接著就要做旅游、文化等等。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萬達對一個地區的規劃和建設,從實力上已經達到能按一座城市的完整功能進行配套建設、并且能形成復合再生互補的產業的程度。這也是地方政府愿意和萬達合作的原因,因為萬達的模式能帶來就業、產業和稅收,而且說到做到。
??萬達廣場越大越強靠的是數字化管理
??萬達廣場最近十年加速度發展。2008年開了4個,2009年開了8個,2010年開了15個,2011年20個左右,2012年25個,2013年30個,2014、2015年基本上都是30個左右,2015年50個。2017年底,萬達共運營237個大型商業廣場,自持物業達到3400萬平方米,今后兩三年每年開業運營的商業廣場都將保持在50個左右,平均每年增加的運營面積約達500萬平方米。
??每新開一個廣場,差不多要新增3000多套空調、暖通、排水、電梯(“風火水電”)等設備,有上萬個需要巡檢、維護、管理的點位。可以想象一下,這么大規模、這么多設備,要是有個煙頭丟在哪里引起著火該怎么辦?想到這一點就睡不著覺。規模化擴張,速度快,周期短,要是管理跟不上,那就崩掉了。
??萬達廣場為什么沒有崩掉,而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關鍵是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走向了真正的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
??第一步是大規模修編制度。萬達原來就很重視制度建設,集團總裁(丁本錫)兩年組織全集團編一次,從2008、2010年,逢雙修編,一直到現在。除制度以外,2008年第一版做了建造標準,所有建造標準都對應成本要求。最先實現信息化的是計劃管理模塊,2010年上線,集團6大系統17個部門在一起PK了將近一年,把整個商業綜合體開發、尤其是以萬達廣場的開發過程,切分成328個模塊節點。縱向上,項目從拿地到滿鋪開業有12個階段,橫向上,從項目管理到銷售、成本、人力資源、采購、規劃設計、工程、質量、安監等有多個條線。縱橫交匯的節點又分成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對應到不同職級的管理者那里。這些節點和人力資源掛鉤,和項目考核掛鉤,和財務考核掛鉤,通過計算機系統傳輸到各個相關人的手機終端。只要把某個萬達廣場的啟動時間或計劃開業時間輸入系統,就可以推算出各個節點的啟動和完成時間,每個相關者都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
??第二步是慧云系統。從2010年籌劃,由集團總裁親自提議并主抓,到2012年我們自主研發完成了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統1.0版,2015和2016年迭代實現了2.0版和3.0版。它是一個智能化的云平臺,將商業廣場建設與維護的所有環節、設備集成起來,在線化、實時化、智能化管理。比如你在一個萬達廣場抽根煙,系統就能及時探測到,并做出是否火警的處理。又比如,商業管理部門要在200個廣場換某個水泵,系統會每天自動提示當天需要更換的水泵的三維畫面、精準方位、廠家信息,甚至已經分配好在哪天哪個時段更換。這就把管理方面的全年工作計劃自動排出來了。有系統后,我們對管控270、280個廣場算是有了信心。
??慧云1.0、2.0版是單店的主控管理,把單店的消防、安防、設備、運營、節能五大管理體系的消防報警、暖通空調、公共照明、給排水等16類子系統以及3萬多個信息點位進行統一智能化控制。3.0上升到集團主控管理,每個廣場按照15分鐘記錄一次的頻次采集數據并實時上傳到位于廊坊的大數據中心,應用及數據庫統一集中于云端,每個廣場只保留2臺互為備份的數據采集服務器。至此,萬達總部可以對所有開業的萬達廣場進行大數據采集和分析。
??沒有慧云前,維護一個廣場的“風火水電”問題,只能派駐工程師,一個廣場平均要配43個工程師。有了慧云,通過一個按鍵就能完成對所有弱電子系統的控制,20多個人就夠了,還能更好地保證運行品質,降低運行能耗。每個廣場設有專門的慧云監控室,工程師可以在可視化的操作界面中,實時監控各系統的運行數據。目前納入慧云系統監控的設備總量70多萬臺,信息點位700多萬個,每年產生運行數據超過700億條,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大型商業建筑智能化物業運營管理系統。
??每天,慧云自動生成的安全類、設備類、環境品質類等管理指令都會推送給全國各地的萬達廣場管理人員。管理指令的標準遠超對應的國家標準。如二氧化碳濃度,國際標準是1000ppm,慧云的標準是超過800ppm就自動報警;再如照明,慧云按照工作日、節假日、晴天、陰雨天,季節按照冬季夏季,時間點按日出日落,區域按南方北方,根據多年運營經驗在系統中設定了一清二楚的時間節點,開閉電完全由系統自動控制。在慧云機房和“風火水電”等所有操作點,都有二維碼,工程師按照指令操作后,拍照掃碼,傳到云平臺。平臺還有“再確認”功能,即通過每個廣場的400多個監控頭自動拍照,一一確認某項指令任務是否完成。
??第三步是筑云系統。它是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但內容更加豐富的云平臺,2015年上線,實現了開發方、設計總包、工程總包、監理四方協同工作,對項目從摘牌到竣工交付的全過程進行信息化集成管理,具體包括規劃設計、計劃管理(將進度計劃與BIM模型掛接,實現可視化的進度管理)、成本管理(將工程量和成本數據與BIM模型掛接,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和質量管理(在BIM模型中預置檢查點,方便質量管理人員進行質量管理)四大模塊。如果說慧云是智能化的運維管理系統,筑云就是數字化的建造系統。
??很多同行企業都想弄清楚萬達模式,他們原來以為萬達就是拿地便宜,執行力強,來看了以后才發現萬達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花了多少心血。這兩個系統都是集團總裁親自牽頭抓,董事長多次聽取匯報,這兩朵云的名字都是董事長親自起的。有了慧云、筑云,加上萬達本身的模塊化、信息化管理子系統,我們已經可以通過云端完成商業建筑從生產、建造到竣工、質檢、運營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所有萬達廣場的管理,全國一個標準,不達標系統將自動“亮燈”。比如萬達廣場溫度超過26度,兩小時內慧云會發黃燈警示,此時廣場的副總和相應責任人將收到慧云自動發送的提醒信息。若超過兩小時,則直接向廣場總經理發送紅燈報警。
??正是有了這樣的系統,萬達的擴張在邊際上的成本是遞減的,不需要增加那么多人手。有了系統,預期也是穩定的。我曾到印尼和當地最大的商業物業發展商力寶集團交流,他們說力寶的招商、運營都沒問題,最頭疼的是工期。而萬達的工期,模塊要求是18個月到26個月,根據具體參數確定后,說是多少個月就是多少個月,保證按時按點。
??萬達廣場的啟發:學習曲線與進步函數
??聽了賴建燕的介紹,看了他的演示,我說,完全沒想到萬達廣場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如此之高。萬達今天為什么能做好輕資產模式,能將自己的品牌和能力對外輸出?關鍵是管理有真功夫,有門道。
??賴建燕告訴我,今年5月萬達商業管理集團獲得英國標準協會(BSI)頒發的中國首張BIM風箏標志(BIM KitemarkTM)雙證證書,分別是設計、施工階段BIM風箏標志認證及資產運維階段BIM風箏標志認證。慧云去年獲得美國IDG頒發的“2017年數字化轉型創新全球50強”,同時也進入了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此外,萬達獲得的各類綠色建筑標識已連續第五年位列全國第一。自2011年執行首個《綠建節能工作規劃綱要》以來,萬達連續7年能耗逐年降低,2017年萬達商管公區能耗比2016年減少1100萬度,相當于減少碳排放8600噸。
??賴建燕還向我展示了他們舉辦的兩屆“概念商業廣場”國際建筑設計競賽的作品,有很多很棒的設計,比如“USB Urban Shopping Bridge”用USB的概念,寓意未來的購物中心應該減少實體空間,減少消費者選擇和購物的面積,而增加個人體驗和優質氛圍的空間;“漂浮嘉年華”的設計把商業變成靈活可變的載體;“A Shopping Mall without shops”展示了從出售物品到出售視覺、體驗和生活方式的愿景。在賴建燕看來,一個有理想的商業地產發展商,眼光是朝向未來的。在未來,購物、娛樂、休閑、文化、體育的邊界可能很模糊,一個空間是購物中心還是演唱中心、賽事中心、游樂中心、展覽中心,答案是開放的、無邊界的。也許將來的購物中心的四周是固定商鋪,中間全都是公共體驗空間,洋溢著音樂、詩歌、舞蹈、文學的情調。雖然萬達廣場目前不可能這么大膽地嘗試,但萬達人必須擁抱鮮活的思維和對未來的好奇心。
??和賴建燕的交流讓我意識到,王健林領導的萬達,過去30年的努力,價值非常寶貴。“當時只道是尋常”,但背后的艱辛和探索絕不尋常。萬達廣場是城市化的推動者,新生活方式的推動者,商業地產的不斷創新者,其成功背后,是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能力、規劃策劃能力、建設運營能力、數字化管理能力,這些能力才是萬達脫穎而出的基石。
??賴建燕說:“萬達能夠做出來,因為它有多年探索,教訓都是拿錢買的。萬達為什么有生命力?因為它是閉環,前期規劃設計,后期運營管理。運營管理反映的所有問題直指規劃設計,后期提問題,前期做修正。給你5個廣場的規劃設計機會,你可能還是修不過來,給你50個廣場的機會,你再修不過來就是你的問題了,給你100個廣場再練不出來,那就是天大的問題了。給你3個萬達城,應該可以練出來了,給你10個萬達城再練不出來,那怎么可能呢?我們是在‘量’的基礎上,練好了‘質’。就像中國的醫生,出國看病個個都行,因為他們在中國一天到晚看的太多了,啥病都見過。”
??這就是中國市場的魅力。它仿佛一個超級操場,無邊無際,又有足夠的縱深度,只要你想練,勤學苦練,總有地方可練,總能練下去,越練越好,越練越精。通過“干中學”(實踐出真知)和“學中干”(借鑒全世界先進經驗),中國企業一天天聰明起來,強大起來。
??中國市場大,潛力大,所以實踐機會多。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的改進和實踐曲線(practice curve)的豐富,息息相關,相互推動。
??狹義的學習曲線是個人的學習曲線,廣義的學習曲線是融合了技術進步、管理提高、團隊協作等單靠個人無法完成的學習曲線。廣義的學習曲線也被稱為“生產進步函數”。回想賴建燕向我講述的故事,無論是集團6大系統17個部門在一起PK一年把整個萬達廣場的開發過程完全節點化,還是慧云、筑云系統把人、設備、物件、時空進度,都數字化和在線化,我看到的是一個中國企業對合理化、精細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極致追求和努力。市場的優勢和人的優勢相結合,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學習曲線,推動了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大概是萬達對于行業進步的最重要價值,可惜少為人所知。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萬達30年起起伏伏,磐石無轉移,靠的是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是在耕耘中國市場過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只要通過創新不斷為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萬達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