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銷售榜單中,排名位于前列的房企業績增長較大,整體市場份額向上集中,然而,500億漸成分水嶺,500億以下的陣營,繼續擴張的話,對自身的運營管控和資金運作能力都有較強的要求。這其中有一些在三四線城市發展機遇的帶動下崛起的“黑馬”房企,隨著2018年的到來,更加不確定的市場因素與難以預的“房產稅”等政策因素,也為其發展帶來了不可預料的風險。
TOP10房企7年只有13家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顯示,2017年,共有144家房地產企業躋身百億軍團,較2016年增加13家,銷售額共計82099億元,市場份額超60%,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據機構統計,TOP10房企集中度達24.1%,該機構預計,2018年TOP10房企集中度有望達35%。
雖然TOP10房企的集中度和銷售額都大幅增長,但記者發現,2011年至2017年的7年,年度銷售榜TOP10房企始終在“萬科、保利、綠地、中海、恒大、綠城、萬達、龍湖、碧桂園、華潤、世茂、融創、華夏幸?!边@13家中間輪換,沒有大的變動。
千億企業則增加到了17家,比2016年增加了5家,全年業績500億以上企業數量較2016年增加了15家,強者愈強。另一方面,300億至500億規模和100億至300億規模的房企數量分別減少了4家和13家。某機構認為,對于這個區間內的房企而言,規模增長已經遇到瓶頸,不進則退。繼續擴張的話,對自身的運營管控和資金運作能力都有較強的要求。
可以看出,金字塔頂端結構最為穩固,而以500億為分水嶺,中段房企排名向上流動后,后繼的企業相對較弱。
記者發現,2016年百億門檻定格在138位,而2017年百億門檻定格在136位,雖然巨頭增多了,但百億門檻卻降低了。2016年第100名德信地產的銷售額是156.8億,2017年第100名綠都地產的銷售額是152.6億。第200名青島銀盛泰的業績是51.3億,而2017年第200名中天房產的業績是45.8億。
不光是百億,百強和二百強的門檻,都降低了。
業內認為,大房企在構造房地產生產函數方面有更大的優勢,集中度提升以后,房企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從規模效應來說,企業競爭實力增強,優質房企布局會更多,這其實都會帶來較為積極的意義。未來高增長趨勢不會改變,調控趨嚴會有一定的影響,但預計大房企在類似環境中依然會有較好的表現和抗風險能力。
300億-500億陣營進入瓶頸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土地總成交金額達2795.6億元,同比上漲達225%,創歷史新高。房企在2017年跑馬圈地十分“瘋狂”,然而從拿地的態度與難度上看,陣營分化明顯。
中國指數研究院選取50家百億代表房企進行研究,5000億以上陣營、1000億-5000億房企、500億-1000億房企拿地金額占銷售額比重均值超40%,開疆拓土態勢加劇,拿地結構更趨均衡;300億-500億、100億-300億房企拿地金額占銷售額比重均值分別為35.9%、26.8%,與500億以上房企差距拉大,且拿地城市更集中于二線城市,拿地競爭力相對較弱。
除了在拿地上不具優勢外,在信用債與海外債的融資成本上,300億-500億陣營也是以6.43%和7.4%高于其他陣營。
業內人士認為,從行業發展趨勢看,集中度在加速提升,對于300億-500億區間的企業來講,融資、收并購、資金等各方面都不占優勢,部分進取型企業努力增加規模以謀求向上突破,部分企業則聚焦主業,發展生物醫藥、環保等輕資產業務以謀求更多增長觸角。
“黑馬”風險較大
2017年榜單的另一個特點,則是“黑馬”企業增多,主要集中在500億-1000億區間。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榜單中5000億陣營增長率均值為53%,1000億-5000億陣營增長率均值為53%,500億-1000億陣營增長率均值為84%,完美地詮釋了“黑馬”級躍遷,在踏準市場機遇的前提下,以更高的周轉率、杠桿率、執行力加速趕超。300億-500億企業、100億-300億企業則主要圍繞區域城市熱度輪動趁勢擴大銷售,銷售額平均增速分別為59%和21%。
2017年樓市政策嚴厲,但相對于一線城市與熱點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政策環境還是相對寬松,地價又相對便宜,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機遇,成就了一些大量在三四線布局的“黑馬”企業。這其中涌現了如中梁地產、祥生地產等一批典型企業。
在中指研究院統計的50家百億代表房企中,在城市群中的溫和二線城市(如西安、長沙、昆明、南昌等城市)及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如廊坊、唐山、南通、嘉興、紹興、常州、佛山、中山及肇慶等城市)拿地金額明顯提升。其中以長三角城市群拿地金額占比最高,為43.7%,主要為周邊三四線城市拿地金額大幅增長,如南通、嘉興、紹興等城市。
而銷售貢獻率增長城市主要為中西部、西北等二線城市及熱點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50 家代表企業在成都、重慶、沈陽等溫和二線城市及泰州、黃岡、張家港等熱點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增長較快,如重慶、成都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72.1%、37.0%;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熱點城市銷售額明顯減少。
專業人士認為,三四線城市今年的市場走向,將對這些黑馬的命運產生重要影響,然而業內對于三四線城市走向的判斷,目前尚不明朗。
某穩健型房企高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的市場貢獻率主要靠三四線的發力,一二線成交量基本腰斬。2018年市場應該還是不會放松,我們還是會堅持一二線布局為主的戰略,雖然一線城市現在受政策影響很厲害,但從房地產長期來看,還是要看城市的供求、人口和產業。三四線城市拿地一定要考慮風險,快進快出。有一定的客群支撐,并且地價便宜,適合快周轉,那可以進入。但如果是不和一線城市和強一線城市靠近的三線,沒人口導入,就要非常慎重了。
業內認為,要對一些黑馬類型的企業積極關注,類似企業拿地節奏快,投資意愿很強烈,但要警惕未來市場降溫的風險,只有這樣相關房企才可以真正做到業績成長有底氣且有持續性,否則單純追逐此類銷售業績,也容易出現栽跟頭的風險。對于未來目標的制定,第一是不能太高調,否則信息披露也是有問題的。第二是房企需要面對房地產市場降溫的問題,積極做策略調整,尤其是在并購和項目轉讓方面應該有很多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