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行業步入存量時代,城市更新成為新熱點。
9月20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發布的《2017中國城市更新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已從傳統的物質層面、拆舊建新式的城市更新,發展到反映承載新內容、滿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的城市有機更新階段。秦虹表示,“城市有機更新不是原來簡單的推倒、拆除、重建,而是在保持原有的城市機理,甚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不變情況下的有機更新,是變與不變的內在統一?!?/p>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表示,當前中國房地產是三個戰場:新房、二手房、租賃。新房的規模12萬億、二手房市場6.5萬億、租賃市場大概1.2萬億。未來,城市更新會日益成為第四大戰場,甚至會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非常重要的新支柱。
步入城市更新時代
楊現領以日本舉例稱,“日本1.2萬億的新房市場里,有接近一半來自于城市更新。也就是說,今天日本房地產新房的交易、房源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城市對存量土地和存量住宅的更新。從日本的數據來看,城市圈化大概是后期日本城市化比較顯著的一個階段,為什么日本城市更新和住宅再生產業這么發達,核心就是因為日本的房屋年齡比較短,更新所需要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導致存量的更新改造在日本是非?;钴S的市場。日本2008年的測算,估算下來住宅再生的行業規模是4500億人民幣,大概相當于日本全部新房交易額的45%?!?/p>
實際上,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在上百年前就完成了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進入到存量資產階段,更新、運營和改造是房地產行業重要的市場之一。而對中國而言,城市經濟有大量的存量資產還沒有發揮其價值,未來機會很大。城市更新論壇秘書長陳方勇認為,在當今時代,城市的發展已不再是傳統的擴張、圈地、野蠻生長,中國正在率先迎來城市更新的浪潮,“保守估計,其中蘊含的商機,必達數萬億”。
“北京跟上海(樓盤)二十年以上的房齡占比大概30%。這意味著有兩三百萬套屋源的年齡在20年以上,甚至在30年以上。這種房子周邊各種便利性還是很不錯的,問題在于沒有電梯,沒有車庫,綠化也比較差。怎么樣讓這些老舊的小區、房屋得到更大的價值發揮,資源更加充分地被利用,這是未來很重要的機會?!睏瞵F領認為,城市更新其實是城市化到了一定階段以后,必然出現的產物。一般有幾條核心規律:人向城市集中、人向城市圈集中、人向市中心集中、職住平衡。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林認為,城市更新其實是在城市中建造城市,是城市不斷解決自身不足的一種提升,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和優勢的過程。從這個層面說,城市更新是永恒的主題。
王林表示,中國在經歷了30年快速大規模急風暴雨式的建設之后,城市已經陸續步入到由增量發展到存量更新的轉型期。城市的發展必然是轉向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空間的修補和城市生態的修復。所以,在城市建設上更新城市將是城市今后發展的主流??梢哉f,我們已經進入了城市更新時代。
一位業內人士注意到,2002年,北京GDP大概是3000億規模,實際第三產業的規模大概是61%,那意味著三產有1900億的規模。到2016年,北京GDP是2.48萬億,第三產業的規模大概81%,約1.9萬億。十年間增長了十倍。城市的產業和經濟結構轉型,是城市更新的一個核心推動力。
各路資本競相進入
面對城市更新高達數萬億的商機,越來越多房企和機構開始關注存量更新市場,并付諸實踐。
目前,針對城市更新眾多細分市場,有聚焦棚戶區片區改造開發的企業,例如首開很早就提出了“城市復興官”計劃,萬科、遠洋、陽光城(000671,股吧)等房企也紛紛加碼城市更新;有聚焦新材料、新技術研發的企業,北新建材(000786,股吧)成為了該領域的一站式提供商;有聚焦改造低坪效空間的聯合辦公企業,如優客工場、氪空間等;也有聚焦將老工廠改造成為創新創意產業園的企業,如翌成、德必等;還有將老舊物業改造成為特色酒店的企業,皇家驛站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已有多家房企參與城市更新。萬科持續開發經營良渚文化村多年,碧桂園斥資860億元改造昆明(樓盤)春城項目,龍光地產在珠海(樓盤)、惠州(樓盤)及潮州等地參與建設6個城市更新項目,旭輝投資太原(樓盤)三給片區新城改造項目;珠光集團主導的城市更新項目遍布廣州(樓盤)及周邊地區,其中珠光·御景壹號項目的設計方案就調整了40多次,為保留廣州的歷史文化;此外,首開、恒大、富力、佳兆業、綠地、龍湖等房企也紛紛參與其中。
同時,大量資本方也開始密切關注城市更新和舊樓改造。2012年,國開金融與高和資本收購的上海中華企業(600675,股吧)大廈屬于其中典型案例,隨后兩家又聯手進行了上海老舊廠區改造加新建的夢中心項目。今年,泰康資產的年度投資計劃也明確將城市更新納入其中;黑石、中美綠色產業基金、中信金石等資本方也在其列。
在城市更新論壇主席蘇鑫看來,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筑物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也是對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產業結構、功能業態、社會心理等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其內涵早已超出了產業、建筑、規劃等房地產行業范疇,開始逐漸滲透到金融、投資、科技、創新、人文、民生等領域。
錦和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郁敏珺認為,上海在2006年底,存量物業交易量第一次超過新增物業交易量,所以其公司十年前就開始切入這個市場。
華融融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投資官黃春雨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核心一二線城市,由城市更新的新發展模式將替代或必然要超過增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