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7上半年房企業績排行榜》,銷量三甲為碧桂園、萬科、恒大,這三家房企上半年的銷售額均突破兩千億元,其中碧桂園和萬科的成績甚至逼近三千億元;此外,共有7家房企上半年銷售額突破千億元。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6月30日,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1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家,銷售額共計36220億元。
從2016年10月起,全國多個省市相繼出臺了越來越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在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成交量下跌、上市項目較少是不爭的事實。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告訴記者,2017年上半年,北京商品住宅僅實現成交13464套,成交面積204.59萬平方米,同比分別減少44%、42%,同時這一成交量也創造了歷史同期新低。
上海中原地產統計的數據也顯示,上海的住宅市場在今年上半年也處于成交下滑的態勢,整個樓市較為平淡,量價雙雙下挫。
然而與此對比的,是龍頭房企在今年上半年銷量的較快上漲。
比如,根據各家企業的公告和相關研究機構的統計,碧桂園去年全年的銷售額為3088億元,今年上半年就已達到2889億元;萬科去年上半年銷售額為1900億元,今年上半年就為2772億元。
一線城市受調控影響頗深,為何碧桂園、萬科、恒大等仍有這么高的銷售額?他們的銷售額都集中在哪些區域?這些大體量的房子都賣給了誰?
二線城市銷售為業績增長主力
平安好房研究院首席分析師陸騎麟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在調控之下,一線城市主要在穩定房價,但三四線城市仍在去庫存,而且目前二三四線城市的整體成交并未出現回調,部分城市價格還處于上漲態勢,這使得不少大開發商在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仍然是快速增長的。
中國指數研究院則更加詳細地研究了10家品牌房企在售項目的分布情況。該研究院發布的《2017上半年房企業績排行榜》顯示,二線城市仍為房企業績主源頭,三四線貢獻有所上升。
“具體來看,10家代表品牌房企一二線城市在售項目平均占比分別為19.1%和54.8%,合計占比73.9%,三四線城市則有所上升,在售項目占比提升5.5個百分點。”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發現。
中國指數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蔣云峰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稱,之所以會出現全國調控但龍頭企業銷售額仍然快速增長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一線城市市場受到嚴格調控,且一線城市房價仍然較高,這使得不少需求都外溢到二三四線城市;另一方面,大企業所布局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越小,大企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就越大,大企業在二三四線城市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攻城略地”的速度也就比較快。
“碧桂園最為典型。碧桂園本身最大的優勢就在三四線城市,在重點城市調控,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情況下,強者恒強的優勢就會特別明顯地集中在碧桂園身上。”蔣云峰說。
中信證券研究部6月22日發布的房地產行業日報也總結道,影響房企銷售額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公司的可銷售資源,第二是公司的去化速度。影響可銷售資源的因素則主要是公司分布城市的數量和在每個城市的占有率。
大房企無疑都在擴大城市分布。根據中信證券的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碧桂園和恒大在全國布局的城市已經突破了200個。
“擴張分布城市數量必然意味著企業要深入三四線城市,在2016年之后,去庫存因素作用明顯,三四線城市銷售情況令人滿意,因此,積極擴張城市布局的公司都受到了市場褒獎。”中信證券的前述報告指出。
萬科經歷了長時間的股權之爭后,在今年上半年雖然未能爭得第一,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記者試圖就相關問題采訪萬科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所有業績相關的信息以公告為準,但是萬科并未發布2017年的半年報。
不過記者從萬科公布的一季報和四五月份的新增項目情況發現,萬科近三個月的新增項目有超過半數都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
萬科一季報顯示,銷售簡報披露以來公司新增加項目11個,其中僅有兩個在一線城市;萬科4月的銷售情況顯示,2017年4月份,銷售簡報披露以來公司新增加項目9個,僅有3個在一線城市;萬科5月的銷售情況顯示,5月份銷售簡報披露以來公司新增加項目17個,無一線城市項目。
購房者以剛需剛改為主
蔣云峰還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經過長時間的樓市調控,整個房地產市場都在進行結構性調整,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市場銷售和成交的主要產品是剛性需求產品和剛性改善產品。
“現在高端盤還是有錢人在買,但是總體而言,有錢人買房進行投資或投機的比例在減少。”蔣云峰說,這也符合國家調控的總體思路,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開盤總結報告》,該研究院監控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武漢、重慶等多個二三線重點城市的新開盤項目,從這些新推盤項目的產品定位情況來看,2017年上半年開盤項目仍以剛需產品為主。
“59.7%的樓盤主推針對首次置業或首次改善的剛需類產品戶型,34.6%的項目主要面向中高端改善型需求,5.6%的項目推出不限購的商住產品,主要面向投資客戶及部分受限購條件制約的自住購房者。”前述報告總結道。
這份報告也具體描述了當前購房主體的年齡、需求等特征。
“剛需客戶年齡普遍偏年輕化,經濟實力受限,價格、上下班通勤時間和婚房為首要考慮因素。根據調研現場客戶訪談獲悉,剛需群體年齡段普遍在20至35歲之間,其中部分客群是在城市打拼幾年的夫妻,生活穩定后考慮選擇定居,但資金儲備有限,所以選擇購買誘因主要圍繞生活、上下班綜合因素。還有另外一部分客群是剛畢業沒多久的上班族群體,這部分群體積蓄較少,因此首付低、月供少、交通配套這些基本因素是出手購買的標準。”《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開盤總結報告》稱。
蔣云峰稱,此輪調控不僅達到了結構性調整的目的,在穩定價格上也基本實現了目標。
蔣云峰作出上述判斷的基礎是,2017年上半年,樓市成交面積的增長率和樓市銷售額的增長率整體步調一致。今年1至5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43632億元,同比增長18.6%,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48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3%,房價基本算是平穩增長。
市場集中度增加
陸騎麟認為,從今年上半年房企銷售排行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
中國指數研究院根據上半年銷售額對企業進行了陣營排布。
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的為超級陣營,有7家企業;銷售額在500億元至1000億元的為第一陣營,有7家企業;銷售額在200億元至500億元的為第二陣營,有30家企業;銷售額在100億元至200億元的為第三陣營,有43家企業;銷售額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為第四陣營,共39家企業。
法治周末具體統計了各個陣營的銷售總額,超級陣營中,7家企業的銷售總額為12938億元。
而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126家企業銷售額為36220億元。
這也就意味著,超級陣營7家企業的銷售占比,就為前126強所有企業銷售額總和的35%。
“超級陣營和第一、第二陣營銷售額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61.87%、60.16%、85.15%;第三陣營銷售額的平均增長率為僅42.03%。”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還顯示。
蔣云峰告訴記者,一旦大企業逐步深入中小城市,中小房企的優勢就會越來越小,這勢必會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而且目前從很多城市的土地出讓政策來看,提到的很多對開發商的要求,都是有利于龍頭房企的,中小企業的機會相對比較少。”陸騎麟說,比如,有些城市在出讓土地時要求開發商全部自持,同時要求開發商拿地資金全部為自有資金,這就對資金條件要求很高,基本就把中小房企排除在外了。